谈谈背诵新概念英语第四册历程
看到大家那么热烈地讨论背诵新概念,不禁有一点凑凑热闹的冲动。
我本人学习英语新概念四已经有很多年了,从1997年把老版本的NC4作为阅读材料,到1999年5月决心背诵它,直到2004年才真正意义上的将NC4背熟(能把新版本48篇文章连续串背两个多小时背完,基本不出现大的错误)。历时有7,8年的光景。期间经历了多少的探索,苦闷辛酸,兴奋,激情,迷狂,淡泊,总之学习新概念的过程也是我对学习英语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进而也是我的对自我教育乃至整个人生一种感受至深、启我思考的体验。背诵新概念4给我的一点点看得到得回报是,我的4、6级考试都是在没有专门进行考前训练的情况下考出了比较好的成绩,4级94,6级92分。研究生英语考试88分(用背NC4的方法,选背了朱泰祺老先生的考研复习指南,作过少量的真题)。真正的回报却远不止于此。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谈得很详细,只能很简单地谈谈我背NC4的一点点历程。
1、最开始,1999年5月-8月。大跃进似的激情——打算三个月搞定NC4。实际上三个月过去了,真正背过的文章也只有10多篇,而随时能脱口而出的就仅有2、3篇了。大多背过的文章,都是模模糊糊不知所云了。那段时间具体投入的时间是很集中的,用的是李阳的方法,记得当时很多天晚上梦话都是背的英文,怎么效果会如此差呢?感觉打击太大。
2、1999-2001年,彷徨、怀疑的阶段。尝试了很多其他的方法,但学习焦点自问并没有聚在NC4上。也还在背NC4,但是,陷入了背了忘,忘了又背,背了后面忘了前面的怪圈。能够勉勉强强背下10多课,能随时脱口而出的仅有5,6篇。只有安慰自己,因为是工科学生,并没有太多时间花在英语上。
3、2002年,充满转机的一年。这年的寒假,即2002年2月我没回家在北京新东方学校学习GRE,说实在的GRE培训让我多多少少对新东方有些失望,但是在寒假的系列讲座却对我很有影响。第一,我发现江博在讲座中引背新概念四的几段还没有我背得熟,背得标准。对自己背新概念又有了些许的信心。第二,杜子华老师演讲时,讲了学英语的几大原则。对我很有启发,觉得背新概念四也需要以兴趣引导顺序。第三,俞敏洪演讲中提到的学习英语初期就是“精深远大于博大”。让我不得不反思,我在背NC4中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另外,北外的熊德兰教授,让我知道“课文”的真正涵义。钟道隆老师让我知道习惯的力量,还有听写是一种最不易疲劳的综合学习。(这里都不作展开讲)仔细研究NC4,发现内容也并不多,不过750句。按李阳的比较机械的方法,一天2句话一年也就搞定了。何况,每篇文章都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逻辑结构都很严谨,文字又是琅琅上口,优美异常,相当多的文章还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更易于记忆。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再下决心背诵NC4。并且规定自己,在这个较长的阶段学习英语就是简单的一件——背诵NC4,学习英语=背诵NC4+大量泛读自己想获得信息的英文资料。目标明确了,给自己一个最低的标准,即每天最少2句NC4的句子。
4、2003-2004年,完善方法的阶段。一位在新东方兼职作老师的同学与我聊到新概念四,我给他背了几课,觉得我确实比较熟。突然,他叫我把背过的文章一句一句翻译成中文,并讲解一番。我立马伸嘴结舌。每一句的意思都无比清楚,但是用中文恰如其分地翻译确实有很大问题。这时候,我才深切地体会到,学习NC4重在文化理解与文字翻译上。于是,在背诵的同时,仔细品味译文翻译,进行英汉快速互译,并且举一反三进行造句或者复述,再把它们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变成我消化背诵的主要方法了(当然,这时我开始背诵中文译文了)。有趣的是,最终得出结论——“当教新概念四的英语老师”是促进你学习及活背NC4的最好方法。从这一点讲,“在新东方得到最大培养和提高的主要是教师而非学生”,这种评价我是深以为然的。又一次,新东方学员的新概念班结课时有一个背诵大赛,我碰巧观摩了一下,我发现能连续背诵5课以上的学员几乎没有。我自己试了试,也就能连续选背最熟的文章10多篇,其他的或多或需要复习一些时间。于是,开始了连续5课串背的训练。这样在2004年的10月终于有了连续串背整本书的成绩。死记是伴随着活用的,这样死记才会记的牢、记得有生命。活用没有死记,总归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如果没有那个“一”,又谈何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一通百通,万法归一呢?广阔的生活空间就是你活用的场所是你体验的场所。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外语,“先死后活 ”的方法无疑是比较可行的“捷径”。hxw.red